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6年获批设立以来,已成为该校首批本科专业中的重点建设对象,并先后获得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和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称号。该专业以强电为主导,涵盖电能生产、传输与控制全链条,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和智能电网发展需求,构建了"强基础、重实践、跨学科"的培养体系。其教学资源覆盖14个校内实验室和多个共享基地,形成"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新能源技术与电力系统智能化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发展为导向,课程设置突出"强弱电结合"的特点。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基础学科,同时融入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前沿方向。为适应能源转型,增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风电场电气系统等特色选修模块,形成"传统电力+新能源"的双轨知识结构。理论教学注重自动控制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强调在智能电网场景下的系统分析能力培养。
实践平台与教学模式
实践体系构建了"一平台、两中心、多维度"的特色框架:
- "一平台":依托校内电力实验中心和电力培训中心,整合110kV模拟变电站、新能源实验室等14个专项实验室
- "两中心":通过校企共建的电力电子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网络实训基地,实现真实场景下的设备操作训练
- "三位一体"教学法:采用现场教学(如变电站运行仿真)、模拟训练(如继电保护系统调试)、实践创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递进式培养
特别设立的柔性互联配电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和电力电子重点学科,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平台。近五年指导学生获蓝桥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教学团队由教授/博士双带头人领衔,包含省级教学名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等多元化人才。核心教师如路文梅教授(河北省党代表、教材建设奖获得者)和王希平博士(高压直流输电研究专家),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团队建设了省级电机与拖动一流课程,主编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就业发展与行业影响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和新能源企业,就业方向涵盖:
- 电力系统运行与调度(如各级供电公司)
- 智能电网技术开发(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
- 新能源工程管理(如光伏电站建设)
- 科研教育机构(如电力系统分析研究)
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15%毕业生考入河北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深造。典型就业单位包括华能电厂、中铁建等国企,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基层技术骨干。专业设置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新能源发电双方向,精准对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在沧州地区能源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深度+实践强度+创新维度"的三重培养机制,该专业已成为华北地区电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十四五"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其跨学科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模式将持续为能源行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