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自2019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已形成"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作为安徽省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学科的高校之一,该校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业智能数据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构建起覆盖本科至博士的全链条培养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教学平台,标志着其教育数字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近千门课程采用"AI智学模式"实现教学范式革新。
在专业建设历程中,该校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布局。2019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后,2021年即实现新校区运营,202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25年率先完成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系统部署。这种阶梯式发展路径既包含传统学科优势的延续(可追溯至1959年钱学森院士视察计算机研发项目),又体现对新兴技术的快速响应能力,特别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老年人健康监测系统等应用产品。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算法与应用两翼齐飞"的特色理念:
- 数学基础模块:强化《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等理论课程
- 核心技术模块:涵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
- 跨学科实践模块:设置《智能医疗系统开发》《智慧城市仿真实验》等应用型课程通过"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双轨制培养,学生在低年级即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年级可进入医疗大数据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课题攻关。
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三大方向:
- 深度学习基础理论:开展神经网络逼近性质、训练动力学研究
- 智能系统安全:构建联邦学习框架、对抗鲁棒模型
- 科学计算融合:将AI技术应用于量子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近三年承担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334篇次,特别是在微分方程与机器学习融合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出新型跨尺度计算方法。
教学模式创新突出"智能中枢+自适应学习"特征。2025年启用的赭麓学堂智能教学平台集成DeepSeek、Kimi等大模型引擎,实现:
- 认知脚手架功能:通过知识图谱关联解析复杂问题
- 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学生能力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 全流程智能管理:从备课到评价的数字化闭环这种"深度思考引擎+实时搜索中枢"架构,使课堂教学效率提升40%,特别是在师范生AI技能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就业前景呈现"多行业渗透+高需求缺口"特点。毕业生主要流向:
- 智能算法开发(占比35%)
- 工业互联网安全(28%)
- 智慧医疗系统(20%)典型案例显示,2024届优秀毕业生张雯同学在时空轨迹聚类算法研究中取得成果,斩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推免至电子科技大学深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该专业毕业生持续受到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青睐。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