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立足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了以民族器乐教学为核心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音乐学院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和察哈尔之韵艺术团等实践平台,将中国传统器乐演奏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1958年建校以来的师范教育传统,又通过弹性学制和模块化课程适应新时代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围绕器乐技能与教学能力设计了多维度课程框架:
- 核心技能课程包括琵琶、扬琴、二胡、竹笛等民族器乐专项训练,每学期设置阶梯式学分要求;
- 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涵盖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强化音乐素养;
- 教育实践课程突出音乐教学论、钢琴即兴伴奏等师范特色,配备94间琴房和7间实践教室作为实训基地;
- 民族文化课程融入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蒙古族音乐理论,结合乌兰察布地区文化资源开展田野采风。
培养路径遵循"理论—实训—创新"三阶段模式:
- 前两年侧重基础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要求掌握至少两种民族器乐演奏技法;
- 第三年通过教育实习和艺术团演出深化实践,学生需完成16周中小学教学实习;
- 第四年开展毕业论文与创作,鼓励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教学方案设计,近年毕业生在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就业率达82%。
专业建设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教师团队依托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近五年承担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蒙古族器乐教学法》等专著3部。实践教学中独创"双导师制",由器乐专业教师与基础教育名师联合指导,确保学生既掌握舞台表演能力,又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通过计算机音乐等现代技术课程,推动传统器乐教学数字化创新,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