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学数字经济专业自2023年获批设立以来,依托国家一流专业经济学的学科积淀与浙江省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的资源整合,构建了以数字经济理论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体系。该专业整合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同富裕三维可视化监测及仿真平台等20余个实践基地,形成“区域性、特色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服务数字中国战略的复合型人才。其发展路径不仅展现学科创新活力,更深度嵌入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链,成为区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学科基础与资源整合
数字经济专业以经济学为根基,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跨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建设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效应,整合浙江省“十四五”新文科重点教材《数字经济概论》、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平台等资源,构建“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师资力量上,27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博士23人,覆盖经济学、数据科学等领域,其中国家级教指委委员、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占比超40%,为学科交叉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采用“三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应用型导向:
- 个性化培养:开设数字经济拔尖人才实验班,采用小班化教学与“双导师制”,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模式强化学生分析能力。课程体系首创“数理分析能力培养”模块,要求学生掌握Python大数据分析等工具。
- 协同式培养:建立“产学研创”协同机制,与蚂蚁科技、之江实验室等20余家机构共建实验室与基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企业车间与科研平台。例如,与数字浙江技术运营公司合作开发“共同富裕三维可视化平台”,实现教学场景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国际化视野:通过乌镇数字经济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引入科罗拉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学者参与课程设计,推动学术前沿与地方实践的融合。
实践平台与学术交流
专业构建多层次实践生态:
- 校内平台:依托大数据挖掘与数字经济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数据安全、平台治理等课题研究,学生可参与省级重点实验室“数据开放融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 行业联动:定期举办“南湖数字经济讲堂”,邀请嘉特保温科技等企业高管分享实战经验。第六期讲堂中,邱靖涛董事长解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核心价值”,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供应链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
- 学术高地:作为2024数字经济学术研讨会(乌镇论坛)承办方,汇聚全球70余位学者探讨数字治理、AI伦理等议题。此类活动不仅提升学术影响力,更推动学生接触国际前沿研究,如陈勇民教授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产品安全”的成果直接融入课程案例。
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路径
专业深度嵌入长三角数字经济战略:
- 产业对接:与嘉兴“数字中国城市实验室”联动,参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省级试点项目,为政府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例如,基于城市大脑建设需求,开发数据共享与产业孵化模型,助力区域经济监测。
- 政策支撑:依托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输送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2024届毕业生中,超30%进入蚂蚁集团、中电金信等企业,从事数据分析、数字化运营等岗位。
- 创新生态:通过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孵化45家科技型企业,聚焦纳米技术、智慧交通等领域。这种“高校-企业-政府”三元协同模式,使学术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嘉兴成为长三角数字产业化高地。
未来发展的挑战与突破
尽管专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仍需在技术迭代适应性与全球竞争力上寻求突破。例如,课程体系中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内容占比不足,需加快教材更新;同时,可借鉴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经验,深化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构建“一带一路”数字人才库。此外,如何通过数据安全与法治课程强化伦理教育,将是回应数字社会复杂挑战的关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