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理工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依托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校企合作为支撑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通过课证融通模式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与开发等领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其招生计划覆盖湖北、湖南等省份,选科要求以首选物理为主,突显对工科基础的重视。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为学科基础,构建了包含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例如《机械制图》课程融入AutoCAD实操训练,将传统理论知识与数字化工具结合,强化学生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能力链。同时,专业引入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等前沿技术课程,形成“基础+应用+创新”的三级课程结构(见图6-1)。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实践环节设计凸显“阶梯式”培养特色:
- 基础实训:依托校内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实验教学实训中心,开展机械臂操作、传感器调试等基础实验。
- 综合实训:第五学期设置2周综合实训与4周阶段顶岗实习,通过真实工业场景模拟提升技术集成能力。
- 毕业实践:第六学期安排毕业顶岗实习与实务专题训练,例如与大族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合作的机床上下料、视觉识别装配等项目,直接对接企业需求。
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三大领域:
- 技术岗:从事系统设计与开发、设备维护,需掌握PLC应用技术与现场总线控制技术。
- 管理岗:担任生产线调度或项目管理,需具备团队协作与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 教育科研岗:通过专升本或职业资格认证(如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证书),进入职业教育或技术研发领域。据统计,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专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超90%,合作企业包括华为、吉利新能源等头部厂商。
培养模式创新
该专业推行“以证促学”策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嵌入课程教学。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课程对应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认证标准,通过案例式教学强化故障诊断与数据分析能力。此外,学院通过技能竞赛(如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与科技研究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0项。这种“教学-竞赛-产业”闭环模式,使人才培养始终与行业动态保持同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