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自2001年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时期开始招生,已形成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区域产业需求,聚焦煤矿机械领域,通过“学科+竞赛+科研”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框架。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0%,并拥有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等14个学科实验室及35个校内外实践基地。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基础扎实、专业宽广”的工程素养,致力于培养能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新时代技术人才。课程体系围绕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三大核心领域展开,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主干课程,并融入矿山机械等特色方向内容。实践环节占总教学量的40周以上,包括金工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等模块,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例如,校办华鑫实习工厂和阳煤集团等20个校外基地提供真实生产场景训练,近三年设备投资超360万元引入金属3D打印等先进设备。
专业特色体现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学科竞赛驱动创新。教师团队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100余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两个方向模块实现个性化培养。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考研升学率稳定在10%-20%,多数进入煤矿机械、汽车制造、轻工装备等领域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就业方向上,专业覆盖机械全产业链岗位,包含四大路径:
- 设计研发类: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工艺工装开发,需掌握CAD/CAM技术和三维建模能力;
- 生产管理类:在制造企业负责设备调度、质量管控,依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知识;
- 技术服务类:为机电设备提供安装调试与维护支持,需熟悉PLC控制和液压系统;
- 学术深造类:通过攻读研究生进入科研院所,专业近年建设有煤矿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支撑学术发展。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区域产业适配性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山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的重点专业,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煤机装备制造需求,例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直接融入煤矿采掘机械案例。同时,大学生双创中心和工程训练大赛等载体,使学生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积累项目经验,近三年获专利授权8项,形成从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完整能力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