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计准则,实验动物的会计处理需根据其持有目的和生物特性进行差异化核算。核心判断逻辑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动物是否具备生产性功能、是否属于消耗性资源以及是否用于科研服务。例如,用于药物研发的实验用猴可能涉及生产性生物资产与周转材料的转化,而短期实验用兔则可能直接费用化。这种差异化管理要求企业建立明确的资产分类标准和使用跟踪机制。
生产性生物资产类核算当实验动物用于繁殖后代或长期服务时,应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这类资产需按历史成本初始计量,后续进行系统性摊销。以某CRO公司为例,其繁殖用猴的采购分录为: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需根据预计使用年限(如3-12岁)计提折旧。例如,某公司将繁殖猴的折旧年限设为7年,每月计提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消耗性生物资产类核算若实验动物属于短期饲养后投入实验或直接用于销售,应归类为消耗性生物资产。这类资产在采购时计入存货科目,后续成本随实验进度结转。某医药企业采购实验用鼠的分录为: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
实验领用时,根据约当只数法分摊成本至研发费用:借:研发支出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类周转材料核算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实验动物(如复用猴),需按周转材料核算并采用分次摊销法。某CRO公司对复用猴的核算规则包括:
- 首次用于大分子实验按0.6只分摊
- 非首次大分子实验按0.2只分摊
- 小分子实验按0.1只分摊
领用时的会计分录为:借:研发支出
贷:周转材料——实验用猴
- 费用化处理情形当实验动物直接用于单次科研项目且无后续利用价值时,采购成本应计入研发费用。例如某企业购入实验兔用于短期毒理测试:借:研发费用——材料费
贷:银行存款
若实验过程中发生动物死亡,需将剩余账面价值转入营业外支出:借:营业外支出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
企业需特别注意资产转化处理。例如,当繁殖猴达到12岁生育年龄上限时,需从生产性生物资产转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寄养期间的饲养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某公司披露2022年将221只繁殖猴转为消耗性资产,涉及金额580万元。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会计处理与生物资产生命周期的匹配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