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依托近40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数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3年独立招生以来,通过数学建模训练、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教育技能培育三大模块,构建起"数学基础+教育素养+应用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在凉山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与战略资源开发背景下,专业通过"校地协同"模式将中学名师引入教学环节,使人才培养与区域教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培养体系紧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双维度展开。基础课程设置包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学科主干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根基;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则着重培育教学技能。特别设置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通过Matlab软件开发和数学软件实训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课程占比达专业总课时的18%。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项数学建模竞赛或教育研习项目。
专业特色体现在地方资源整合与学科交叉优势。依托西昌市多所重点中学建立的教育实践基地,专业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中学特级教师承担见习、实习指导。这种安排使师范生能直接接触凉山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提升课堂管理能力。专业还利用理学院的攀西战略资源实验室资源,开设运筹学、泛函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稀土材料开发、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跨界思维。
实践平台构建形成"四层递进"训练体系:
- 基础技能:通过数学软件实训室掌握SPSS、MATLAB等工具
- 教学模拟:在微格教室进行说课、评课演练
- 教育研习:定期赴西昌二中等基地观摩省级优质课
- 综合实践:完成不少于16周的教育实习,覆盖备课、授课、班级管理等全流程该体系使毕业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92%,近年学生获省级教学竞赛奖励4项,参与数学建模大赛获国家级奖项8项。
就业方向呈现"三位一体"特征:
- 基础教育:83%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数学教师
- 继续深造:考研方向涵盖基础数学、金融数学等领域
- 跨界发展:在IT行业从事算法开发,或在金融机构承担数据分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与四川师范大学保持联合培养传统,为攻读硕士提供衔接通道,近年有15%毕业生进入985高校深造。
发展支撑来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专业现有18人师资团队,含教授1人、副教授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3%。依托理学院4600万元教学科研设备和40余个校企合作实验室,学生可参与稀土材料研究等科研项目。近年教师团队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这些科研成果通过案例教学转化为课程资源,使师范生同步接触学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