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农林类高校,在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深耕数十年,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模式。从全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起步,到构建覆盖草原全产业链的科研体系,该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宗旨,在种质资源培育、生态修复技术、产教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其草学学科不仅是自治区"双一流"建设拔尖学科,更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跻身前10%,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国家—部委—自治区"三级科研平台,拥有国家植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草地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高水平平台。通过牧草种质资源库与野外研究基地联动,累计培育出76个草品种,成功破解草原生态修复中的种源短缺难题。以退化草原修复为例,联合蒙草生态集团等企业研发的"三阶段修复理论",通过植被建植、结构优化、生态功能提升的系统工程,已在全区修复沙化、退化、盐渍化草原447万亩,相关成果荣获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体现着该校"论文写在草原上"的实践导向。其创新研发的草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北方12个旗县推广后,使草畜平衡率提升30%。校企合作模式更形成示范效应,例如林学院与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公司共建"产教融合新高地",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分互认机制,将生态修复工程需求直接对接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培养的1404名本硕博学生中,研究生主持科创项目15项,48项专利实现实验室到生产一线转化。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内蒙古农业大学正以"科技突围"六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一斤肉、一片绿"的全产业链。通过筹建草地碳汇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草原畜牧业学科群等举措,持续攻克草业领域"卡脖子"技术,为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农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