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学院的小学教育(师范类)专业依托其师范教育传统与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了“学科能力+职业素养”双轨并重的培养模式。该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构建起覆盖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科研创新的完整体系,致力于为小学教育领域输送既能胜任学科教学又能参与教育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资源,结合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其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导向特征。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以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基础为理论支撑,搭建起贯通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中国教育史等,旨在夯实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分方向培养强化专项技能:
- 小学语文方向设置现代汉语、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课程,侧重语言素养与教学策略;
- 小学数学方向则开设初等数论、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聚焦逻辑思维与学科创新能力培养。这种“通识+专精”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掌握通用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的核心特色之一。学院建有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心理实验室等9个校内实训平台,覆盖从课堂教学模拟到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元场景。校外实践环节以信阳市第十三小学等40余个基地为依托,采用“双导师制”实现理论教学与一线经验深度融合。例如,学生需完成教育见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三阶段实践,通过参与小学班级管理、教学案例研讨等任务,提升课堂组织能力与教育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汇聚了赵国权、刘丽红等知名学者,形成“学术导师+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模式。赵国权教授长期深耕中国教育史领域,其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等著作被纳入课程参考书目,带领学生开展宋代教育制度等课题研究。刘丽红教授则聚焦教师行为研究,通过组织心理团体辅导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此外,学院聘请汪基德、孟宪乐等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学科建设顾问,推动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
从就业前景看,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机构研究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多元岗位。数据显示,该专业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公立小学任教,部分学生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选拔,从事政策研究与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双减”政策深化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推进,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与教育管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