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作为企业重要融资工具,其会计处理涉及面值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等多重场景。不同发行方式直接影响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处理逻辑,而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则是利息费用核算的核心。通过典型案例拆解,可以清晰掌握债券全生命周期的会计分录规则与财务影响。
面值发行是最基础的情形。假设企业发行5年期债券,票面金额1亿元,票面利率6%,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相同。发行时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 1亿元
贷:应付债券——面值 1亿元
每年计提利息时,利息费用按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借:财务费用 600万元
贷:应付利息 600万元
到期偿还时:借:应付债券——面值 1亿元
贷:银行存款 1亿元
折价发行需关注利息调整科目。某企业发行债券面值1000万元,发行价格980万元,发行费用20万元,实际收到960万元。此时:借:银行存款 960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40万元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0万元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时,首年实际利率7%产生67.2万元利息费用,其中票面利息60万元,差额7.2万元计入利息调整:借:财务费用 67.2万元
贷:应付利息 60万元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7.2万元
五年累计摊销后,利息调整科目余额归零。
分期付息与到期还本付息的处理差异显著。以碳中和债为例,企业发行10亿元债券,票面利率3%,分期付息时每年需:借:财务费用 3000万元
贷:应付利息 3000万元
若改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利息计入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借:财务费用 3000万元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3000万元
到期偿还时需同时冲销面值和累计利息科目。
特殊场景如可转换债券需处理权益成分。发行时需拆分负债与权益部分:借:银行存款(实际收款)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
贷:应付债券——面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权益部分公允价值)
转股时需将负债账面价值转入权益科目,涉及股本和资本公积的调整。这种双重属性债券的会计处理,要求财务人员精准把握分拆计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