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甘肃农业大学在智慧农业领域形成了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该校通过智慧农业专业建设、跨学科科研攻关和产教融合平台搭建,构建起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技术体系。从2022年设立西北首个智慧农业本科专业,到2024年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旱区作物智能监测和农业装备数字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构建了独特的"双链融合"课程体系:
- 理论课程群包含《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等核心课程
- 实践教学链依托农业农村部北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等5个国家级平台
- 创新性开设"活体功能组学"实验模块,将第八代人工智能非损伤微测仪器(aiNMT)融入教学该专业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前三年完成理论课程,第四年进入华为农业云、北大荒信息等企业实践,毕业生在农业智能装备企业就业率达92%。
科研创新体系突出三个技术方向:
- 智能感知技术: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作物表型组分析系统,实现玉米抽雄期识别准确率98.7%
- 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旱区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12类数据源
- 智能装备研发:成功研制4YZSP-4C型制种玉米收获机,降低籽粒破损率至1.2%2024年与赵春江院士团队合作的"无人机巡检+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使马铃薯育种周期缩短40%。
在产业转化路径上形成特色模式:
- 校地共建:在定西建立旱作农业装备产业专家院,推广智能收获设备23种
- 校企协同:与潍柴雷沃联合开发丘陵山区胡麻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达人工的15倍
- 跨区联动:作为全国5G数智赋能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建立覆盖16省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典型案例包括为河西走廊制种基地部署的智慧灌溉系统,实现水肥利用率提升35%。
这些实践展现出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破解西北旱区农业发展的三大矛盾——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脱节、装备研发与生态特征不适配、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不同步。未来需要重点关注边缘计算与农艺模型的融合创新,以及农业元宇宙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拓展。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