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范学院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体系,在预算管理、资金运作、信息化建设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形成特色。作为省属高校,该校在财务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涵盖会计核算、预算执行、资金监管等功能的完整架构,同时结合智慧财务平台和业财融合理念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服务教学科研的过程中,既注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又强调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展现出规范性与创新性并重的管理特点。
在组织架构层面,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机构下设5个核心科室:综合科统筹全局工作,会计核算一科/二科处理日常报销与资金支付,预算与绩效管理科负责预算编制与执行监控,收入管理科管理收费项目与票据。这种"管办分离"的模式既保证了资金流转效率,又强化了内部监督机制。特别在预算管理中,学院严格实行分级审批制度:2万元以下支出由部门负责人与分管院领导审批,超过该额度需经分管财务院领导批准,重大项目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决策。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财务管理效能的核心驱动力。该校通过校园统一支付平台实现学费、住宿费等线上缴纳,支持微信扫码支付与差额修改功能,并配套电子票夹系统提供票据查询服务。在内部管理端,构建了涵盖核算对账、薪酬发放、银校互联等模块的智慧财务平台,将分散的财务数据整合为统一资源池。2025年数据显示,通过部署自助投递机与24小时查询系统,报销业务处理周期缩短40%,师生"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目标达成率提升至92%。食堂财务管理系统作为特色应用,实现了从凭证管理到报表生成的全流程数字化,使会计档案管理效率提升60%。
在风险防控方面,学院建立三级保障机制:首先通过科目维护与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安全,其次依托稽核科进行日常账务核查与专项审计,最后严格执行"先审计后支付"制度。对于5万元以上的物资采购和1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必须经过审计部门前置审核。财务处定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涵盖政府采购政策解读与Excel数据管理技能提升,确保工作人员持续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在资金运作中强调成本效益原则,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使近三年资金周转率提升15%。
服务创新方面,财务处推出三项改革举措:建立"一柜式"服务窗口整合预算申报、报销审核等业务;开发移动端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实施绩效导向预算管理模式。这些改革使科研经费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项目经费使用透明度提升30%。针对助学贷款学生,创新实施差额缴费机制,贷款到账前允许修改应缴金额,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障资金安全。在票据管理环节,通过电子票据系统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每年节约印刷成本约12万元。
通过持续的制度优化与技术创新,忻州师范学院形成了规范、高效、透明的财务管理生态。其经验表明,地方高校财务改革需重点把握三个方向: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深化信息化融合应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未来随着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探索推进,该校有望在资源配置优化与决策支持能力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