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成本法的会计核算中,企业需要建立计划成本目录并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动态调整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这种方法通过物资采购科目归集实际采购成本,再通过原材料等科目按计划成本登记入库,最终利用差异率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其核心在于建立标准化的计价体系,并通过差异调整机制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特别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物流企业。
一、采购环节的分录处理当企业发生采购业务时,需先按实际成本归集到物资采购科目。若采购完成立即验收入库,需同步按计划成本登记存货科目。例如支付20,500元采购备件(计划成本21,000元)时:借:物资采购-备件 20,500
贷:银行存款 20,500
借:原材料-备件 21,000
贷:物资采购-备件 21,000
此时形成的500元节约差异将在月末统一处理。对于预付采购款的情况,需先通过预付账款过渡,待收到发票后再转入物资采购。
二、入库与差异确认存货验收入库时需区分三种处理方式:
- 月末一次结转差异
- 按计划成本登记存货
- 月末统一将物资采购科目差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差异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物资采购 节约差异分录: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 入库时即时结转
- 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直接确认差异
超支时: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额)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节约时: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额)
该方式更利于实时监控差异变动。
- 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直接确认差异
三、材料发出与差异分配日常领用材料时按计划成本出库,月末需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调整:
- 差异率计算公式:
(期初差异 + 本期入库差异) /(期初计划成本 + 本期入库计划成本)×100%
- 分配差异时:
- 超支差异增加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 - 节约差异红字冲减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红字)
例如某月差异率为5.1%,发出材料计划成本48,000元,应分配差异2,448元。
- 超支差异增加成本费用
四、特殊业务处理对于在途物资,付款后未到货时仅登记物资采购借方,待材料到达后再按计划成本入库。采购轮胎支付9,280元(计划成本8,500元)时:
付款阶段:
借:物资采购-轮胎 9,280
贷:银行存款 9,280
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轮胎 8,500
贷:物资采购-轮胎 8,500
此时形成的780元超支差异暂挂物资采购科目,月末统一结转。
通过上述流程,企业既能简化日常核算(按计划成本登记收发存数量),又能通过差异分析强化采购成本控制。需注意计划成本的合理性,若差异率持续超过5%则需修订计划成本。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成本的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的有机结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