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掌握AI核心原理和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作为甘肃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与大数据技术,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专业依托对口支援高校资源,与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构建了以高等数学和编程基础为根基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涵盖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挖掘三大技术领域。学生需完成包括Python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在内的23门主干课程。这种课程设计强化了三个能力维度:
- 数学建模与分析能力
- 算法设计与工程实现能力
- 跨领域问题解决能力
特别设置的WEB开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现了面向产业需求的培养导向。
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交叉与实践创新,强调以项目驱动学习。教学过程中采用"基础理论+行业案例+企业实训"的三段式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差异化路径:
- 学术研究型:依托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计划,支持学生参与智能算法优化等科研项目
- 工程应用型:通过鼎信创业孵化园等合作基地开展智能系统开发实战
- 复合管理型:设置智能应用系统运维课程模块,培养技术管理双重能力
就业方向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毕业生可从事智能软件设计、计算机视觉系统开发、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等工作。校企合作单位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90%以上。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专业提供1+2+1联合培养通道,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指导机制。
专业建设依托学校省级一流学科资源,形成了"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教师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超过35%,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开发图像识别算法等专利技术5项。学生可通过创新实验室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如在敦煌艺术数字化保护等特色项目中应用AI技术,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转化。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