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地理科学学院深厚的学科底蕴,构建了"地理科学-城乡规划-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李旭旦教授创办的地理系,2024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57位,形成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路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居文科学院首位,覆盖国土规划、城乡建设、文旅开发等领域,但需应对专业泛化困境与数字化技术冲击的双重挑战,要求学生兼具空间分析能力与规划实操技能。
一、学科底蕴与专业特色
专业以复合型规划人才为培养导向,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 学科交叉架构:
- 融合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管理学,首创“人文地理-国土空间规划-数字技术”三轴课程体系;
- 开发乡村振兴政策模拟实验室,承担江苏省重点智库课题17项;
- 实践创新能力:
- 设置“三年三阶段”实习体系(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包含无锡、苏州、黄山等特色实习基地;
- 近五年学生获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3项;
- 技术应用导向:
- 必修CAD制图、ArcGIS空间分析、Python数据处理等技能课程;
- 毕业设计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创新实践"三阶架构:
- 学科基础层:
- 人文地理学(4学分)解析人地关系理论;
- 经济地理学(3学分)掌握区位选择模型;
- 核心技术层:
- 五大模块:
-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实务)
- 区域分析与规划(SWOT-PEST综合评估)
- 城市规划原理(控规指标核算)
- 计量地理学(空间自相关分析);
- 五大模块:
- 实践创新层:
- 大三完成16周企业实习,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 必修无人机航测与三维建模实训,数据采集量要求1TB+。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构建"学术导师-政企专家-行业顾问"三维体系:
- 教学团队实力:
- 专任教师22人,其中博导4人、博士占比90%,双师型教师5人;
- 陆玉麒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科研平台建设:
- 配备电子政务实验室与GIS开发平台,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
- 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共建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 质量保障机制:
- 实施"双盲规划方案评审",项目通过率85%;
- 建立注册城乡规划师能力认证体系,覆盖132项行业标准。
四、职业前景与行业挑战
毕业生呈现"三向分流"格局:
- 规划管理领域(60%):
- 任职自然资源局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起薪8-12万元/年;
- 技术研发方向(25%):
- 进入中规院开发智慧城市决策系统,需掌握CIM平台搭建;
- 学术深造路径:
- 985院校考研录取率18%,多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海外深造通道对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政策硕士项目。
总结:空间治理的创新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70年学科积淀为根基,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国土空间规划为特色,打造出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兼具的复合型培养体系。其"从地理认知到规划落地"的培养路径既锤炼学生解析空间分异规律的硬核技能,也要求突破传统规划边界,在智慧城市与乡村治理领域构建创新思维。对于兼具人文情怀与技术敏感度的学子,这将是投身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起点,但需直面专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与技术替代焦虑的双重考验,在规划图纸与数据算法的交响中探寻人地关系新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