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历经近三十年发展,已成为江西省法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该专业始于1995年法律专科招生,2002年升格为本科,2013年入选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获评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进入一本招生序列。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独立科研平台,专业聚焦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色。在司法考试通过率、考研率、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上表现突出,成为区域法治人才培养的标杆。
专业建设与学科平台
赣南师大法学专业构建了覆盖本科至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2013年设立马克思主义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学术型与专业型并行的研究生教育格局。依托江西省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2019年)与江西省红色立法研究中心(2020年)两大省级平台,专业深度参与地方立法与法治实践,如赣南苏区振兴相关法规研究。校级法学研究所和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则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强化基层法治服务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设计紧扣法律职业需求,核心课程包括:
- 理论基石: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
- 实体法: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
- 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 拓展领域:国际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教学强调实践育人,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地方法院实习等环节提升实务技能。近十年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超50%,考研录取率达30%,其中2021届毕业生寿晓明、施雪森等成功考入博士研究生,体现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力量与科研水平
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双师型、多元化特征:
- 学历结构:75%教师具有硕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占比56.3%
- 实务背景:多名教师持有法律职业资格,兼任行政机关法律顾问
- 学术梯队:7名硕士生导师主持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领域涵盖民商法、红色法治文化等2024年引进孙道锐博士(民商法方向)等新生力量,进一步充实研究团队。近五年教师在《法律适用》《科学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凸显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就业方向与社会声誉
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高质量特点:
- 体制内岗位:35%以上进入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机关
- 法律服务领域: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从业者占比约25%
- 深造路径:考研至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
- 基层服务:20%毕业生参与乡村法治建设、社区法律咨询典型案例如“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获得者、江西省检察院先进个人等,反映出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在2021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所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评C级,为法学交叉研究提供学科支撑。
特色培养与区域服务
专业立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法学+苏区精神”特色培养模式:
- 红色法治教育:开设中央苏区法制史专题课程,组织瑞金、于都等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 地方法治实践:参与《赣州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地方立法论证,年均完成调研报告30份
- 社会服务网络:与赣州市中级法院、司法局共建实践基地137个,开展“法律六进”公益活动这种校地协同机制使学生在真实法治场景中锤炼能力,近三年在江西省模拟法庭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斩获一等奖6项,实践创新能力获社会广泛认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