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立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聚焦储能技术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于2023年新增为本科专业,依托数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和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平台,构建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致力于为新能源产业输送具备科研开发与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以储能技术为核心方向,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交叉融合特点,既有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物理学基础课程,又包含储能导论、储氢技术及应用等特色课程。专业特别注重实验技能培养,通过大学物理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结合,强化学生对储能材料、器件及系统的研发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采取"项目驱动+竞赛培育"的创新模式:
- 依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开展储能相关课题研究
- 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23项
- 通过校企合作对接新能源企业,在电池、电力系统等领域建立实习基地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展现较强竞争力,主要流向三个方向:
- 新能源企业:从事储能材料研发、电池系统设计等技术岗位
- 科研院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深造
- 高等教育:部分毕业生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专业考研方向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形成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该专业建设凸显三大特色优势:
- 学科交叉优势:融合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
- 平台支撑优势: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重点教材
- 区位产业优势:地处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区,与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形成联动
通过"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该专业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学生在掌握138602位次对应的专业竞争力基础上,更能适应储能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源。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