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作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独特的"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该专业将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在长三角地区信息技术产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培养模式方面,该专业采用"3+1"分段式教学结构:
- 前六个学期在校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
- 企业工程师承担不低于总学时25%的实践教学
- 第七、八学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界限,实现"理论教学-项目实训-企业实战"的交叉递进式培养。江苏云思教育科技等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引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13门产教融合课程。
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导向,构建"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级架构:
- 基础层: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夯实理论基础
- 核心层: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学等培养系统开发能力
- 拓展层:NIIT模块课程、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强化工程实践特别设置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案例教学课程,形成"编程能力为主线、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链条。
该专业的学科优势体现在:
- 依托"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 拥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 与华为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 建有省级"多源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关键技术"科研平台这些平台资源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方向的前沿研究。
实践创新体系以"赛学结合"为特色:
-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09项
- 校企共建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
- 发明专利转化产生超亿元经济效益
- "加法创客"等学生团队注册运营科技公司通过"课程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业孵化"四维训练链,有效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就业发展方面,毕业生主要面向:
- 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
- 软件开发企业的系统设计与项目管理岗位
- 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部门
- 继续攻读软件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专业与盐城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千余家规模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优秀毕业生入职华为生态链企业。
该专业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将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企业案例转化率达83%。这种深度嵌入式培养模式不仅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更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为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