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14年正式招生以来,始终以培养国际化中文教育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师范教育传统,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整合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多领域资源,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汉语基础、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实践教学技能的专业人才。以下将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课程体系:立足语言根基,融合文化与实践
专业课程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核心语言基础,同时覆盖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文学类课程,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特色课程如基础俄语、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现了国际化培养方向。实践环节通过模拟教学、海外实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场景结合。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引入真实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国际中文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技巧。
师资力量:结构合理,学术与实践并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职称占比40%,博士及在读博士4人,硕博比例达100%。教师团队学缘结构多元,9人毕业于省外高校,形成跨区域学术视野。教师研究方向涵盖语言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近三年主持横向课题10项,为伊犁州培训普通话教师2265人次,实现教学成果的社会转化。刁小卫教授等专家在汉语国际推广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影响力。
培养目标:双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的双重导向
专业定位明确培养“双语人才”和“跨文化人才”,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如俄语),并具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通过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学生能够系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侧重教学策略研究,助力学生适应多元教学环境。这种“语言+文化+教学”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国际中文教学,也可从事文化推广相关工作。
就业前景:多元化出口与地域特色结合
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外教育机构、外贸企业、新闻出版单位等领域。具体包括:
- 国际中文教师:服务于海外孔子学院、语言培训机构
- 文化传播专员:在政府外事部门或跨国企业从事文化交流
- 语言教育研究者:攻读硕士后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新疆的地缘优势为毕业生提供独特机遇,例如参与中亚国家的语言合作项目。近三年就业满意度达4.3分(满分5分),显示市场对专业培养质量的认可。
教学资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
学院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伊犁州译制中心、中小学建立合作,搭建实习实训网络。天马戏剧社等学生社团通过排演《屈原》《梁祝》等剧目,强化文化表达能力。此外,专业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借助伊犁毗邻中亚的地理位置,探索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跨境学习机会。
从课程设计到实践平台,伊犁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形成了“语言筑基—文化浸润—实践赋能”的特色路径。其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以及“师范性+国际化”的双重属性,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