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自2002年成立音乐戏剧系以来,始终以原创剧目创作为核心驱动力,开创了中国音乐剧专业教育的先河。作为国内最早设立音乐剧学科的高等艺术院校,该系通过"以剧带教"模式培养出大批活跃在行业一线的全能型人才,其创排的《忠诚》《春上海1949》等作品不仅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更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在2025年教育部公示的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中,上音原创音乐剧《忠诚》成为全国20项入选作品中唯一的音乐剧类别,标志着其教学成果已形成行业标杆效应。
学科建设:构建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的育人体系
音乐戏剧系依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学科优势,形成覆盖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本科阶段聚焦音乐剧表演,硕士增设歌剧音乐剧编剧、导演、戏剧舞台音响设计方向,博士阶段深化音乐剧声乐、编剧研究。这种"本硕博贯通式"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艺术学科壁垒,通过剧目排演课程将声乐、舞蹈、戏剧三大模块深度融合。例如《音乐剧剧目排演》课程以作曲家主导创作的模式,实现"排演即创作"的教学突破,该课程已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并获课程思政特等奖。
教学模式:打造红色基因与市场接轨的创作生态
- 红色题材创新表达:以《忠诚》为例,该剧通过保护"中央文库"的隐蔽战线故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音乐剧叙事,首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合路径。剧组建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学生研读党史档案,使表演教学与价值塑造同步推进。
- 市场导向创作实践:近年推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沉默的真相》等作品采用"学院创作+商业制作"模式,由教师担任核心主创,学生参与全流程制作。这种模式使《繁花尽落的青春》等剧目实现200场以上的商业巡演,学生毕业即具备直接对接行业的实战能力。
- 文化遗产现代表达:在《爱·文姬》创作中,团队将东汉才女故事重构为"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的现代叙事,通过古琴音律与现代和声的碰撞,形成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音乐剧语言。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其剧本与曲谱已作为教材出版。
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行业导师"的复合团队
音乐戏剧系现有28名专职教师中,75%具备副高以上职称,包含3名博导、19名硕导。为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引入周小倩(国家一级导演)、徐俊(国家一级导演)、金少刚(国家一级音响师)等行业专家作为"流动教授"。系主任安栋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获得霍英东教育教学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20余项高端荣誉。教师团队开发的《音乐剧声乐训练教程》等教材填补国内空白,其中《欧美音乐剧演唱训练教程》被全国67所艺术院校采用为标准教参。
人才培养:形成"金字塔式"行业领军矩阵
通过"尖子计划+梯队培养"机制,音乐戏剧系毕业生已占据中国音乐剧行业核心岗位:
- 表演领域:徐均朔、方书剑等新生代演员包揽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表演奖,在《沉默的真相》《杨戬》等热演剧目中担纲主演
- 创作领域:赵光教授作曲的《海上音》开创海派音乐剧风格,其学生张博创作的《杨戬》实现1.2亿元票房
- 教育领域:李涛教授主持的"上海艺术教师音乐剧实训工作坊"培训全国23省市教师,其开发的音乐剧声乐分级考核体系成为行业标准
国际影响:搭建"双向输出"的文化对话平台
上音首创上音国际音乐剧节,与纽约大学、伦敦西区剧院建立联合创作基地。在2025年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与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联合制作的《茶花女》作为闭幕大戏,采用"中外演员同台+多语种演唱"模式,由廖昌永教授担任艺术总监。这种"经典重构+文化互鉴"的实践路径,使音乐戏剧系成为文化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支持单位,其学生已参与《剧院魅影》中文版等18个国际项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