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唯一公办综合类艺术高职院校,其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立足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百年艺术教育积淀,以文化旅游学院为平台,聚焦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等方向,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设置到实践体系,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文化政策与地方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塑造具备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民族民间文化开发等核心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夯实学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认知;艺术技能(音乐/舞蹈/书画)等特色课程则强化艺术实践能力。这种“理论+技能”双轨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把握政策导向,又能运用艺术手段创新文化服务形式。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核心+实训”三层次架构:
-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社区文化服务与管理等,构建知识框架;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实务能力培养,如新媒体运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场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艺术技能展演等项目提升实操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与马栏山文创园、中广天择传媒等50余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将课堂延伸至文化场馆运营、数字内容生产等前沿领域。
在职业能力塑造方面,专业重点培育五大核心素养:
- 文化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培养学生挖掘、转化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思维;
- 数字化服务能力:设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课程,训练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文化内容;
- 跨领域协作能力:借助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与文物修复、艺术教育等专业联动培养复合视野;
- 项目管理能力:以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为载体,模拟文化惠民工程全流程管理;
- 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等项目,适应行业快速迭代。
就业生态呈现“多元辐射”特征,毕业生可从事:
- 基层文化机构(文化馆/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
- 文旅企业的公共文化项目运营与数字内容生产;
- 非遗保护单位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开发;
- 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策划与管理。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就业率持续攀升,部分毕业生通过天鹅大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进入省级文化项目团队,展现卓越职业潜力。学校更将“绎如大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组织学生参与红色音乐剧创排、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