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四川农业大学正以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智慧化解决方案。通过与行业协会、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该校形成了“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2023至2025年间已建立智慧农业创新工作室、数字设施农业中心等12个创新平台,推动四川省智慧农业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层面,更开创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协同培养机制,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掌握植物生长模拟模型、图像目标识别等前沿技术。
技术体系创新: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作物种植领域,该校研发的水稻全程智慧农业集成解决方案已实现四大突破:
-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查
- 作物生长模型驱动的智能决策系统
- 基于物联网的农田智控联管系统
- 数字化农场物理场景建设这套系统通过农情感知体系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28项参数,配合大数据分析应用,使肥料利用率提升23%,农药使用量减少17%。在重庆綦江区的示范基地,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播种密度优化、虫害预警等操作,单季亩产增加15%。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农业创新生态
该校建立的智慧农业创新工作室开创了校企合作新范式,其运行机制包含:
- 双导师制:行业协会选派30名产业导师参与项目指导
- 经费管理改革:学生团队可自主支配单项目2万元研发资金
- 成果转化激励:设立2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专利申报在2024年农博会上展示的11项“揭榜挂帅”成果中,AI虫害诊疗系统已服务射洪市5000亩稻田,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2%,减少田间巡查人工成本70%。这种创新模式使科研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成果转化率提升至41%。
数字技术赋能: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校率先将IPv6技术应用于樱桃智慧农场,构建起包含环境监测、水肥控制等9大模块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部署无线网络传输节点与农业机器人,实现200亩试验田的精准化管理,数据采集频率由人工记录的每日1次提升至实时监测。在成都温江建成的移动植物工厂,运用LED光配方调控技术使叶菜生长周期缩短30%,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倍。
人才培养机制:锻造复合型农业科技队伍
该校建立的“三层次”人才梯队具有显著特点:
- 本科实践:设置智慧农业专业全国排名第4,开设农业机器人等12门核心课程
- 科研锤炼:研究生主导的作物模型开发项目获100万元经费支持
- 产业对接:每年选派200名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决策系统开发、数字农场运维等领域展现突出能力,近三年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7个,其中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项目已服务四川30个县市。通过持续创新,四川农业大学正成为西南地区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