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依托纺织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机器人控制、智能算法开发与多学科交叉三大核心方向,构建了覆盖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了大量具备模型分析、软件设计、工程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核心+实践的递进式架构。基础层设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分析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核心层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开设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核心课;实践层则通过机器人控制技术实验、智能分拣系统开发等实训项目强化工程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原理、AI与社会伦理等通识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形成覆盖全体本科生的AI素养教育体系。
师资力量呈现高层次与国际化双重特征。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10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中既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完成访学的国际化人才。这种学术背景多元化的师资结构,支撑起类脑智能、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专业建设凸显三大特色优势:
- 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天津市自主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华为、科大讯飞等20余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出视频监控智能诊断系统等产业化项目。
- 学科交叉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制造、机械控制深度结合,研发出AGV自动搬运纱锭系统、鞋楦个性化加工机器人,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 国际化培养路径: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开设全英文课程模块,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留学生群体。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阶式"能力培养链展开:
- 基础技能训练:在智能模式识别实验室完成图像处理、传感器检测等基础实验
- 项目实战提升:参与智能工业测量、脑机接口技术等教师科研项目
- 产业应用检验:进入华为AI人才沃土计划等企业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
就业升学数据展现强劲竞争力。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35.59%,进入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名校;就业方向覆盖智能识别、智能制造等领域,入职北京罗克维尔斯克、天津松正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以赛促学机制——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屡获佳绩,参赛获奖比例达28.25%。
在教学方法革新方面,专业推行"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模式,将传统讲授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典型案例包括使用全景智能板书开展《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以及通过AI模拟面试系统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这种变革使得《工程设计与管理》等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相关教材入选天津市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