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业合作平台,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智能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为核心方向,构建了涵盖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制造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并面向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输送人才。下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主修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同时融入CAD/CAM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前沿内容。例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开展产品全流程开发训练。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机械设计的工程力学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又能熟练运用SolidWorks、AutoCAD等数字化工具完成复杂系统设计。
实践能力培养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学院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智能制造创新研发中心等三大省级实验平台,并与中船重工、吉利汽车等5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实操能力:
- 竞赛驱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参赛覆盖率超过90%;
- 校企协同: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在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装备组装等环节进行实战训练;
- 证书赋能:在校内考取SolidWorks专业工程师认证、AutoCAD中级证书等职业资格。
就业竞争力体现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和高层次岗位适配两方面。毕业生主要进入央企国企(如中国电建、甘肃电投)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如金石机器人、晶科能源),从事机电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入职首年平均薪资超过7000元,三年后平均薪资突破1.1万元。此外,约10%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师资团队由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85%的教师具备企业项目经验,50%拥有高级职称。例如智能装备学院院长陆学斌教授主持过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贵平副教授开发的《非圆齿轮啮合特性仿真》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教学过程中推行“三声课堂”理念(掌声、笑声、辩论声),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激发创新思维。
从发展平台来看,学院实施英才班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德育导师,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同时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展实景化教学,联合500强企业开设“卓越班”,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这种“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工业4.0标准的生产线,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