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是该校历史最悠久、最具行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该专业以培养符合《STCW马尼拉修正案》国际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更是达到98.92%,位列全国交通类高职院校首位。
一、产教融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该专业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包括航海学、船舶操纵与避碰、航海英语等核心模块,并融入GMDSS综合业务、BRM(驾驶台资源管理)、ECDI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前沿技术训练。为强化实操能力,学院投入建设了雷达模拟器实训室、GMDSS通信实验室等18类先进实训设施,其中水上训练中心实训基地获评国家级实训基地,配备美国SPERRY-M34雷达、组合式雷达模拟器等设备,可模拟真实船舶驾驶场景。
二、行业导向的国际化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紧扣国际航海标准,实施“双证书”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考取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课程设置突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航海英语、GMDSS通信英语等课程强化国际竞争力。学院还与福州旗舰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两年制适任培训,定向培养符合远洋航运需求的高级船员,形成“教学—实训—就业”闭环。
三、多元化的高质量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海洋运输企业、港口管理机构及国际航运公司,从事船舶驾驶、港口引航、航运调度等工作。据统计,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超过5800元,部分进入国企的毕业生薪资可达8000元以上。此外,专业还拓展了港务监督、海事管理等关联领域就业通道,职业发展路径涵盖技术岗与管理岗,三年内晋升比例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支撑专业实力的教学资源
- 师资团队:现有专业教师72人,其中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2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22%,形成“双师型”教学队伍。
- 校企合作:与中远海运、厦门港务集团等5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培养,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同步更新。
- 科研平台:依托国家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海洋交通运输专业群双师基地,开展航海技术应用研究,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2项。
五、持续优化的职业发展生态
学院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和校友资源网络,助力学生长期发展。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三年内晋升至大副、轮机长等职务的比例达60%,部分优秀校友已成为国有航运企业中层管理者。此外,学院定期举办海事法规讲座、国际航运论坛,引入行业最新动态,确保人才培养与全球航海技术发展趋势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