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秘书学专业自2017年独立设置以来,立足新文科发展理念,以跨学科融合为路径,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政务、商务、新闻三大方向的分流教学,结合现代化办公技术,着力培养兼具文学素养与数智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课程衔接、实践深度等挑战,其改革探索为同类院校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以“重素养、育情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善创新”为核心理念,形成分阶段进阶的教学逻辑。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 大一阶段夯实文学基础,开设古代汉语、现代写作等课程;
- 大二阶段衔接秘书学理论,设置秘书概论、公文写作等专业课程;
- 大三阶段实施方向分流,通过模块化限选课深化政务、商务或新闻领域的专项技能。但调研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方向课程启动较晚,存在“泛而不专”现象,建议将方向认知教育前置至低年级。
课程体系的革新凸显学科交叉特色。在保留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幅增加现代办公技术类课程:
- 基础理论课:秘书实务、商务谈判、传媒经济学
- 技术应用课:办公自动化、速录技术、商务信息检索
- 实践创新课:百篇写作、秘书事务所实训、推文创作比赛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类课程占比仍较高,部分学生反馈古代汉语等课程与秘书职能关联较弱,易产生学习倦怠。对此,专业正尝试重构课程衔接链条,例如将古代汉语直接对接中国古代经典公文解读,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以秘书事务所为核心载体,形成“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 技能竞赛:每年举办文书写作、速录等赛事,覆盖全体学生;
- 项目实践:承接校内外会务策划、公文撰写等真实项目;
- 就业导向小组:按考公、企业、创业等方向分组,引入行业导师指导。数据显示,该专业55.25%毕业生进入企业单位,34.14%进入事业单位,就业方向与实训内容高度契合。但部分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亟待通过校企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实效性。
在教学改革层面,专业正着力突破传统文科边界:
- 构建“书、办、谋、管”四维能力模型,对应文书写作、会务执行、决策参谋、团队管理等核心素养;
- 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潮汕文化、红色文书等地域元素融入教学;
- 推进数智化教改,建设虚拟仿真秘书工作场景。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显示,该专业从第61名跃升至第38名,印证了改革成效。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方向分流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品牌传播等前沿课程建设,真正实现“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