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著称,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致力于培养兼具历史学科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立足海南本土文化,融合师范教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既能满足基础教育对历史教师的需求,也为学术研究、文博管理等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扎实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中学历史骨干教师。课程设置注重历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强调对海南本土历史、南海文化的深耕,使学生既能胜任基础教育岗位,也能参与地方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毕业生需掌握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等核心学科知识,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强化职业素养。
学术实力与学科特色
- 学术积淀深厚:专业肇始于1949年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文史系,1986年开设本科,2011年获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成为海南省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立项建设学科。
- 研究优势突出:以“南海、海南与黎族”为核心研究方向,在海南史、黎族史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拓展至礼仪文化、佛教文献整理等跨学科领域。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包括重大项目和冷门绝学项目各1项,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5项。
-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9人,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及海南省领军人才等高水平学者。
实践教学与就业方向
- 三维实践体系:
- 教育实践:通过教育见习、顶岗实习与研习提升教学技能;
- 专业实践:开展地方史志编纂、红色文化资源调查;
- 综合实践:参与海南省博物馆志愿讲解等社会服务项目。
- 就业路径多元:
- 基础教育领域:约40%毕业生进入海南及周边省份初高中任教;
- 学术深造:考研率约40%,部分学生进入“985”“211”高校攻读硕士;
- 文博与公共事业:从事博物馆管理、地方志编修或公务员工作。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涵盖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等主干学科,同时开设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概论等拓展课程,总学分要求158.5学分。师范类课程模块强调教育技术学、教学技能训练,并设置云亭班专项培养计划,为学术型人才提供深度研修平台。实践环节占比显著,29学分的实践教学包含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综合性活动。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类)通过学科交叉与地域资源整合,构建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生态。其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品牌效应、特色研究方向的学术影响力以及高比例硕博导师团队的支撑,使其成为华南地区历史教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