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立足于传承民族文化与体育精神,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教育学、体育学、中医学为学科支撑,致力于培养兼具武术技能与民族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武术套路、散打等专项技术,还需学习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通过课程设置、专项训练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该专业为体育教育、竞技表演、社会服务等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专业培养体系的核心架构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与科技素养,如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英语等;专业课程则聚焦武术学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领域,强调技术与理论的衔接。例如,《中国武术史》梳理武术文化脉络,《武术散打专项理论与技术》强化实战能力。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融入传统养生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知识指导武术训练的能力。
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 技能与认证并重:学生需掌握至少1-2项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如舞龙舞狮),并通过国家二级裁判资格等级考试,部分学生可获得专业段位证书。
- 竞赛与科研结合:通过参与省级以上武术竞赛、编排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提升竞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学校体育学院曾培养出在世界锦标赛、亚运会等赛事中获奖的运动员。
- 社会实践拓展:专业实习覆盖中小学体育教学、社区体育指导、武术馆校管理等领域,强化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可进入公安、部队等特殊岗位,发挥武术技能的社会服务价值。
招生与考核机制
2025年该专业计划招生30人,要求考生具备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专项成绩最低控制线为70分。招生流程分为:
- 注册报名:2025年2月1日至3月10日通过“体育单招系统”完成资格验证;
- 考试选拔:包括文化考试(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和体育专项考试,后者涉及武术套路或散打技术展示;
- 录取规则:按文化成绩(30%)与专项成绩(70%)加权计算综合分,一级运动员可享受文化分降30分录取政策。
就业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武术教育、体育竞技、文化传承三大领域。具体方向包括:
- 教育机构:中小学体育教师、业余体校教练;
- 竞技领域:专业武术队运动员、赛事裁判;
- 社会服务:社区体育指导员、公安特警体能教官;
- 文化传播:民族体育项目策划、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该专业通过多维度能力培养与分层分类课程设计,既保留传统武术精髓,又融入现代体育科学理念,形成独特的人才竞争力。例如,将舞龙舞狮纳入选修课程,既强化民族特色,又拓展学生的表演与编排能力。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教育模式,使其成为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