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唯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曲艺表演(鼓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立足传统曲艺文化传承,通过“教学、演出、创研、服务、传承”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鼓曲表演技法,还能参与丰富的舞台实践,例如在少儿戏剧场等平台完成剧目展演。专业课程设置紧扣行业需求,涵盖角色塑造、曲目编创等核心能力,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专业曲艺院团、文化馆及教育机构,满足首都对传统艺术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复合型技能
该专业以“德技并修”为根本,强调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围绕表演塑造能力、舞台统筹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三大维度展开,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演绎传统鼓曲作品,还需具备文化活动策划、群众艺术普及等跨界能力。例如,学生需掌握曲艺文本创作技巧,并能通过视唱练耳、声乐训练等课程提升音乐素养,形成多维度的职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及实习实训课四大模块:
- 公共基础课强化人文素养,包含艺术概论、古典文学赏析等课程,支撑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 专业基础课注重基本功训练,例如通过身训提升形体表现力,台词课程增强语言感染力。
- 核心课程以鼓曲表演为核心,结合曲艺文本创作,培养学生从剧本分析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能力。
- 实习实训课占比高达85%,第五学期全部为实践课程,学生需参与毕业汇报演出、戏剧节展演等大型活动,并在少儿戏剧场完成年度实践演出。
三、实践教学:舞台与赛事双驱动
学院构建了“课内+课外”立体化实践体系。校内依托曲艺教室、艺术团等平台开展日常排练,校外与北京曲艺团、中国广播说唱团等机构合作输送实践机会。例如,学生多次在北京少儿曲艺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参赛作品涵盖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并由师生共同完成伴奏,展现教学成果的完整性。此外,毕业综合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撰写与舞台创作,实现学术与艺术能力的双重考核。
四、师资力量:名家与行业骨干协同
专业师资团队由老中青三代曲艺名家组成,包括种玉杰(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杨菲(梅花大鼓非遗传承人)等行业领军人物。教学采用“转益多师”模式,邀请中国曲协专家、天津曲艺团演员参与授课,打破传统师徒制局限。例如,在《战长沙》等经典剧目教学中,学生可接受不同流派艺术家的指导,拓宽艺术视野。
五、就业前景:多元岗位覆盖文化生态
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曲艺院团、基层文化场馆及中小学校三大领域。具体岗位包括鼓曲演员、文化指导员、曲艺教师等,近年就业率保持高位。例如,2025年自主招生计划显示,鼓曲方向与评书并列招生,反映出市场对传统曲艺表演人才的稳定需求。部分优秀学生还可通过专升本进入表演、戏剧学等本科专业深造。
专业特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新
该专业在“承传统,重创新”理念下,形成了三大特色:
- 课程结构创新:将曲艺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开设音视频制作、教育心理学等选修课,适应数字化传播趋势。
- 实践平台联动:通过校企合作(如与德云社共建相声专业)打通行业资源,学生可参与商业演出与非遗保护项目。
- 师资传承体系:建立艺术家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确保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的活态传承。这种既扎根传统又拥抱现代的教学模式,使该专业成为华北地区鼓曲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