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扎根西部四十余年,构建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1982年创办以来,先后获批国家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宁夏“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和师范类二级认证(2023年),形成以“四有”好老师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育人格局,其特色在于将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需求紧密结合。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构建了“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双轨并行的模式。核心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同时设置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特色课程。值得关注的是,学院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已建成《植物生理学》《动物行为学》《生物化学》等12门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改革方面,通过“有效衔接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设计、“基于问题导向的遗传学教学改革”等项目,提升师范生知识转化能力。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院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学院独创的教工党员班主任制和大一新生专业导师制,构建起“全员育人”网络。例如,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引导其参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实现“进团队、进课题、进实验室”的三进培养机制。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 科研反哺教学:依托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平台,投入8000余万元科研设备,建立“基础-综合-实践-创新”四级实验体系
- 竞赛驱动创新: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5项,“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奖8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机制
- 社会服务延伸:通过暑期研学、教育实习等环节,近五年培养的师范生中,15人次获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多人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专业建设成效体现在三个维度:
- 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中涌现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自治区三好学生等典型
- 社会影响力:连续多年包揽自治区“先进班集体”,2015级团支部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
-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双循环体系,每学期开展课程评估,每两年进行毕业生能力诊断
从教育生态视角观察,该专业通过“专业+思政”育人模式和科教融合机制,正在探索西部高校师范生培养的新路径。其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班入选自治区卓越计划,虚拟教研室获教育部数字化战略项目支持,预示着传统师范教育正在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升级。这种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特色的实践,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