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该校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同时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认证的数学类专业。该专业通过70余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以基础数学为根基、交叉应用为特色的培养体系,既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塑造,又强调科学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毕业生在学术研究、教育服务、技术开发等领域均展现出显著竞争力,近三年本科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奖励超100项。
一、学科积淀与平台支撑的协同
依托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的双重支撑,该专业构建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技术"的三维知识框架。学院拥有:
-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获批)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 动态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室等6个研究所
在师资配置上,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50%,博士生导师6人,教学团队中包括全国高等院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和河北省教学名师。这种"强基础、重交叉"的学科布局,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核心课程时,能同步接触C++程序设计和大数据算法等前沿技术。
二、课程体系的双向渗透设计
专业课程设置采用"理论奠基-方法训练-实践强化"的递进结构:
- 基础理论层:数学分析(768学时)、高等代数(512学时)、解析几何等构成知识主干
- 方法工具层:设置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实变函数等建模工具课程
- 实践应用层:通过数学软件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完成能力转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被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这种安排使学生在掌握抽象数学理论的同时,具备将傅里叶变换转化为信号处理代码、将偏微分方程解算转化为工程模拟程序的能力。近五年建设的7门省级精品课程中,4门直接服务于本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三、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机制
学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承担40余项)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在偏微分方程方向,教师团队将非线性弹性理论研究成果引入《数学物理方程》课程;在优化算法领域,不确定优化理论的最新进展被设计为课程设计选题。这种"研教融合"模式催生了显著成效:
- 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年均15篇
- 学生团队开发的智能优化算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近三年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
实践环节采用"三阶驱动"培养路径:
- 基础实验:数学建模实验室完成基础验证
- 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年均立项30项
- 综合应用:校企联合开发实际工程项目
四、升学就业的多元通道
该专业构建了覆盖"学术深造-技术研发-教育服务"的立体化发展路径。2024届毕业生数据显示:
- 升学率达42%,主要流向中科院、985高校数学系
- 就业去向包含:
-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量化分析岗(占比28%)
- 科技企业的算法工程师(占比35%)
- 基础教育系统的数学教师(占比22%)
特别设立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连续12年输送优秀毕业生,而与中国地质大学共建的数学拔尖班采用"一生一策"培养模式,为学术型人才提供专属发展通道。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数学思维与计算机技能的双重塑造,使毕业生在考研复试中展现出显著的跨学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