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其储能材料技术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立足赣州"中国稀土之都"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开设以来,依托材料工程学院与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的协同发展,形成以储能材料制备、电池制造、系统集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凭借校企合作优势,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聚焦应用型人才培育,要求学生掌握储能材料制备技术、储能电池模组设计等核心技能。通过三年系统学习,学生需具备解决储能材料生产中的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适应智能制造设备操作、生产管理等多岗位需求。专业特别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培养,例如通过锂电池外观检测及组装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对储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认知。
课程体系呈现"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
- 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与CAD、无机及分析化学、应用电化学基础等,夯实材料科学理论基础
- 专业核心课:重点设置储能材料制备技术、储能电池制造技术、储能模组及系统设计制造等实践性课程
- 拓展课程:涵盖碳中和与新能源技术、储能与微电网技术等前沿领域,同步开设Python开发、智能制造技术等数字化技能课程。这种课程设计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传统材料制备工艺,又能适应新能源产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储能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制造、储能系统集成三大领域。数据显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100%,典型岗位包括生产工艺工程师、质量检测专员、储能系统运维技术员等。专业还与虔东稀土集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真实项目研发,例如参与智能灌溉系统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产教融合3.0模式的创新实践。学院不仅与比亚迪、格力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更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衔接。例如在储能电池梯次利用与循环技术课程中,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授课,将最新行业标准引入课堂。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同类专业15%,且职业晋升通道显著拓宽。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师资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技术能手等高水平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0%。教师团队主导的江西省教育厅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教学提供技术反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参与储能材料性能优化等横向课题研究,这种"研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