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全国唯一以陶瓷热工及设备为科研方向的专业,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陶瓷工业的特殊需求开展教学与研究。该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并承担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了“理论+实践”双驱动的培养体系。其课程设置既涵盖传统能源动力学科的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合陶瓷工业窑炉、热工测量等特色内容,为陶瓷产业链输送了大量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三大基础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阶梯式教学框架。学生需完成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等工科通识课程后,逐步进阶至硅酸盐工业窑炉、锅炉原理、热工测量与过程自动控制等核心专业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陶瓷工业窑炉相关课程贯穿整个培养周期,涵盖燃烧学、窑炉结构设计及热效率优化等实践性极强的知识模块。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学生对传统能源动力学科的系统掌握,又强化了其在陶瓷热工设备领域的专项技能。
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技术型转型导向,通过校企协同和项目化教学实现产教融合。作为江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超过40%,包含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等实验室课程,以及陶瓷企业窑炉操作、热工设备检修等校外实习。例如在制冷技术课程中,学生需完成陶瓷窑余热回收制冷系统的模拟设计,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训练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招生政策与培养定位高度匹配,专业在江西省内实施一本批次招生,对物理学科基础尤为重视。以2023年江苏招生为例,要求考生首选物理科目且再选科目不限,计划招生2人,学费为4940元/年。录取竞争程度与专业声誉正相关,建议考生在备考时重点关注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前置课程,同时通过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习惯。校方明确提示报考者需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窑炉智能化改造、清洁能源应用等产业升级需求。
毕业生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流向陶瓷生产企业的热工设备研发、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等岗位,部分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窑炉热效率提升研究。数据显示,超过60%的毕业生在入职三年内参与过陶瓷辊道窑余热发电、梭式窑智能温控系统等技术创新项目。这种就业结构既反映了专业与陶瓷产业的高度契合性,也印证了其“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通过特色课程体系塑造不可替代的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