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自198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师资为核心目标,依托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整合,形成了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山东省内较早设立的地理师范专业,其发展历程中既注重传统地理学科的理论深化,又通过工科融合、信息化赋能等方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展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与育人成效。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该专业围绕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定位,累计培养本科生超1400人,2021年新增学科教育(地理)硕士点后完成本硕贯通布局。在办学过程中,专业强调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融入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与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课程设置涵盖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遥感技术等核心模块,并通过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等现代教学设施提升教学效果。
师资力量与学科交叉特色
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有26名专任教师中,80%具有高级职称,76%拥有硕博学位,同时引入7名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形成“高校+中学”双师型团队。专业依托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工科优势,与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工科优势支撑师范特色”的交叉培养模式。例如:
- 通过SRT项目鼓励学生跨学科参与科研,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0余项;
- 在实践条件、师资共享、课程设计三个层面实现学科协同,例如利用山东省生态固碳与捕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开展科研实践。
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构建了“实验室+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 拥有1500平方米地理实验室、秦皇岛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及7所中学共建的师范实习基地;
- 开发“见微地理”公众号和“优秀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库”,累计浏览量超8.7万次,强化教学案例的数字化应用;
- 实施“青苗计划”分层培养,通过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环节提升教学技能,近年学生在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
培养成效与社会认可
该专业毕业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7%,英语四级通过率99%,2023届考研率达32%。就业方向覆盖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管理等领域,用人单位评价普遍认可其“专业基础厚、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录取分数持续走高,近年平均分超一段线110分以上,反映出社会认可度与生源质量的同步提升。通过一二课堂联动、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专业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为区域基础教育输送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