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立足电子信息与通信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培养掌握智能设备互联、网络系统开发与运维等核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该专业以三年制专科教育为基础,通过"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形成覆盖智能网络设计、设备装调、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满足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明确面向智能互联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和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体。课程设计强调工匠精神与信息素养的双重塑造,要求学生在掌握智能设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与安全防护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胜任从智能家居到工业物联网等多元化场景的技术支持工作。
课程体系架构呈现阶梯式特征:
- 专业基础课搭建技术基底,包含电工电子技术与程序设计基础,强化硬件原理认知与编程思维
- 核心课程模块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如智能互联网络组网技术通过无线组网与工业以太网教学,培养复杂场景下的网络部署能力
- 拓展课程引入5G通信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拓宽学生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的适应性
- 安全技术课程覆盖网络攻防与数据加密,确保学生具备系统级安全防护意识。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实验-设计-实习"三级进阶模式。在校内实验室完成智能传感器配置与物联网系统综合实验后,学生需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例如某企业园区的智能化网络改造案例中,要求团队完成需求分析、设备选型到调试运维的全流程操作。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达到初级工程师水平,部分优秀学生已参与过智能物流仓储网络解决方案等实际工程项目。
就业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发挥专长:
- 通信行业从事网络规划优化或设备研发,需掌握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技能
- 物联网领域参与智能家居系统开发或工业物联网部署,要求精通云平台配置与管理
- 新兴技术领域拓展至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依托在校学习的智能互联应用开发课程实现职业转型。数据显示,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智能设备制造企业的入职率达82%,部分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后实现薪资水平30%以上的提升。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技术交叉融合与证书衔接体系。通过将射频识别技术与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联动,形成智能硬件开发能力培养闭环。同时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后,可对接网络工程技术等高职本科专业,构建起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这种设计使专业既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