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标杆院校,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校企合作视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路径。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该校通过订单培养、双元育人等模式,构建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格局。从国际合作的跨境课程到本土企业的实战项目,从数字商贸实训中心到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研融合,其校企合作体系展现出多元化、精准化、创新化的鲜明特征。
在合作模式创新方面,该校形成了多维度联动机制。一是通过“校企行”三方联动,联合美的集团、唐山稻香米业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数字灯塔学院等新型载体,实现课程开发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与唐山文旅奥宇光辉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定向班级,实施“学生-员工一体、学习-工作一体”的双轨制管理,学生入学即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考核与职业规划。三是构建数字化实践平台,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农产品营销场景,整合直播电商、社群营销等新媒体工具,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农产品营销》《直播电商运营》等核心课程。
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注重“三结合”能力塑造。其课程体系以电子商务(专业代码530701H)为核心,融合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方向,形成“基础理论+行业认证+实战项目”的三层架构。具体流程包括:1. 前三个学期完成《跨境电商实务》《大数据分析》等通识课程;2. 第四学期进入企业轮岗实训,参与品牌推广、渠道拓展等真实业务;3. 第五学期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等企业标准考核,获得岗位胜任资格;4. 第六学期在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并择优留用。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同时掌握数字营销策划、供应链管理等硬技能,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创业等软实力。
在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上,该校建立了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修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准入标准与过程监管细则,例如要求合作企业需具备省级以上重点资质、日均产能超150吨的实体规模,并承诺提供人均不低于6个月的带薪实习岗位。同时创新“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智慧农业应用》《精准营销策略》等特色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迭代同步。数据显示,该专业已建成13个校内实训室和20余家深度合作企业,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率达37%。
面向未来发展,该专业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国际拓展。一方面与美云智数共建数字商贸实训中心,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智能客服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深化国际合作,与美国汉弗莱斯大学联合开展学分互认,学生可获取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双认证。这种“本土根基+全球视野”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又能在跨境电商等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