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翻译专业作为该校外国语学院的核心本科专业,自2016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科技工程翻译和交通运输方向的特色展开人才培养。该专业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与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不仅覆盖语言基础与翻译理论,更深度融入人工智能英语、工程翻译等前沿领域,展现了鲜明的应用型导向。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以翻译基本理论为主线,构建了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语言基础知识,通过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等课程夯实双语能力;二是聚焦科技翻译与交通运输场景,开设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等特色课程;三是注重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设置口笔译岗位实习、国际商务等实践环节。这种“理论+技术+实践”的三维架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汉英笔译、交替传译等核心技能的同时,能够快速适应国际工程项目中的翻译需求。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学科交叉性与行业针对性。核心课程包括:
- 语言基础模块: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英语写作等;
- 翻译理论模块:翻译概论、应用翻译、联络口译等;
- 专业方向模块:人工智能英语、科技翻译、工程翻译;
- 文化拓展模块:跨文化交际、公共外交、国际组织实习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古代汉语纳入必修课,强化了中文功底在翻译实践中的支撑作用,这一设计在国内同类专业中颇具特色。
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课堂实训-项目实战-企业实习”的递进链条。学生需参与口笔译岗位实习,在交通运输、国际商务等真实场景中完成翻译任务。外国语学院与20多个国家110余所高校建立的合作关系,更提供了海外学习交流、国际竞赛等机会,例如学生可通过中瑞合作办学项目参与跨国实践,或加入英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等国际赛事翻译团队。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科技工程、外事商务、国际项目管理三大领域。数据显示,近70%的就业岗位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涉外企业,其中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翻译成为核心就业方向。学院97.31%的整体就业落实率中,翻译专业因突出的行业适配性,连续三年保持100%就业率。此外,约14%的毕业生选择深造,成功进入南安普顿大学艺术与文化领导力等国际知名硕士项目。
支撑这一培养成果的,是外国语学院91%硕博比例的师资队伍。教师团队中80%具有海外学术背景,4名教授、15名副教授构成的学术梯队,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有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学院近年引进的10余名海内外博士,进一步强化了翻译技术与本地化工程等新兴方向的研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