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与城市命脉紧密相连的学科,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立足国家"水十条"政策背景,聚焦水资源保护、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前沿领域,构建了"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创新思维"的三维培养体系。通过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提升学生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实战能力,为城市水系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形成"三层次递进式"知识架构:
- 专业基础课包含普通化学、水分析化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夯实理化分析与工程计算基础
- 专业主干课聚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排水工程等核心领域,强化工程设计能力
- 实践环节通过泵站课程设计、水处理工程训练、智慧水务创新实践等12项实训项目,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这种"基础→专项→综合"的课程链条,确保学生掌握从水质检测到系统设计的全流程技术。
专业优势体现在行业契合度与政策导向性:
- 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重点发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水生态修复等技术方向
- 依托江西省水资源管理需求,建立市政给排水、工业废水处理等特色培养模块
- 联合德国Bosch公司等企业,探索智能水务装备与数字化管网监测的产学研结合路径。特别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专业通过城市内涝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课题研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实践教学体系覆盖"校-企-政"多元场景:
• 校内建有水质分析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智能水处理模拟平台
• 校外与南昌朝阳水厂、共青城污水处理厂等10余家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管网巡检、工艺优化等实战项目
•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近三年有23%的课题直接来源于实际工程。这种"实验→实训→实战"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工程适应周期缩短40%。
就业前景呈现"三高"特征:
- 行业需求度高: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专业人才缺口年均增长15%
- 岗位覆盖度高:毕业生可在市政设计院、环保机构、水务集团等9类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岗位
- 发展延伸度高:30%毕业生选择攻读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方向研究生,部分进入航空航天水循环系统等新兴领域。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其中45%进入中国水利水电、北控水务等行业龙头企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