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文化与传媒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依托文学与艺术学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创-写-制-传"一体化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桂湘粤三省交界的地缘优势,聚焦文化创意产业与文旅融合领域,致力于培养既具备传统艺术修养又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协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现实、影视特效、交互设计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文化创意产业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数字动画、UI交互设计、虚拟现实三大核心领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强调艺术修养与数字技术的双轨并行,要求学生既能运用Maya三维建模完成影视特效制作,又能通过商业插画设计展现创意表达。培养方案中特别融入红色文化、语言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使学生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课程体系与技术赋能
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包含基础理论、技术实践与跨界融合三大板块:
- 艺术基础模块:涵盖素描与速写、透视与解剖等传统技法训练,强化造型能力
- 数字技术模块:设置AE合成、Premiere剪辑、三维动画运动规律等核心课程
- 产业实践模块:通过数字雕刻艺术、虚拟现实创作等项目驱动教学特别引入交互设计、数字影视制作等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从分镜头脚本设计到影视后期包装的全流程制作能力。Maya软件的教学贯穿大二至大三,配合定格动画实验室的实体操作,形成技术应用的深度闭环。
实践平台与校企协同
学院构建了"三平台四基地"实践体系:
- 凤凰数字媒体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提供行业级设备支持
- 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对接地方产业需求
- 虚拟演播室与直播实训室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与凤凰卫视集团共建的数字媒体学院,推行"八个共同"培养模式,包括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建ICT产教融合基地等。学生可参与《热辣滚烫》《长津湖》等影视项目的特效制作实习,近三年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2项。
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主要流向电视台、游戏公司、互联网企业三大领域,具体岗位包括:
- 影视动画制作:承担3D建模、特效合成等工作
- 数字内容策划:负责短视频运营、网络舆情分析
- 交互设计开发:从事UI界面设计、虚拟现实应用数据显示,约35%毕业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创意企业,平均起薪达6500元。专业建设的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认证,以及"学历+职业资格"双证制度,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更有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孵化数字文旅IP开发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转化。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