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作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自1959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广西培养生物学师资与科研人才的核心基地。该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二级认证的双重优势,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科研创新为驱动的培养体系,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平台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其专业建设的独特路径。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立足广西,辐射西南"为定位,聚焦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课程体系涵盖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生物教学论、教育实习等师范特色课程,构建起"理论+实践"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特别注重教育情怀培育,通过"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与中学名师联合指导)强化教学能力训练,近五年毕业生在广西中学生物正高级教师中占比超70%。
科研创新支撑体系
依托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三大研究特色:
- 白头叶猴、瑶山鳄蜥等濒危物种保护:累计发表SCI论文35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大奖项
- 特色经济植物开发:在罗汉果脱毒育苗、银杏高产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广面积超26万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参与漓江流域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获广西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实践教学特色
构建"四维一体"实践体系:
- 野外实习基地: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野外站点支撑动植物分类学训练
- 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基因编辑等12个虚拟实验模块
- 科普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年接待超5000人次,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创新创业平台:近五年学生获国家专利80项,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国赛金奖
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引领的教研团队,专任教师中:
- 博士学位占比89.4%
- 高级职称占比77.3%
- 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3人次创新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育苗计划",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1项,科研经费超8300万元,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案例的100%转化。
学生发展成效
通过"卓越教师班"等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育人成果:
- 升学率:2023届达29.93%,生物技术专业达44.7%
- 就业质量:93%毕业生进入市级示范性中学
- 竞赛成绩: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200余项建立"生命科学节"等第二课堂品牌,学生自主设计的多功能防盗井盖等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该专业通过"师范底色+科研亮色"的融合发展,构建起贯通基础研究、应用转化、教育实践的完整生态链。其89.4%的博士师资比例、8312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的广西中学生物名师培养贡献率等关键指标,彰显出在区域生物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创新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