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财政学专业作为河北省最早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之一,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特色专业优势,通过学科建设、师资培育、实践创新等维度,持续深化"宽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其发展历程中既传承了传统财政学科的理论积淀,又结合数字经济时代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为京津冀区域输送了大量财税领域专业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专业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培养体系。自1983年设立以来,相继取得河北省首个财政学硕士点(2001年)、国家第五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等突破性发展。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政产学研"融合,核心课程包含《财政学》(国家一流课程)、《国家预算管理》、《税收制度》等理论模块,同时开设《政府采购实务》《税收筹划案例分析》等应用型课程。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建有财税虚拟仿真实验室和10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课程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链条。
师资力量的雄厚实力是该专业的重要支撑。现有专职教师中教授占比达4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30%,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学团队中王晓洁教授领衔的"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教学团队"入选首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2项,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级领导批示并转化为地方政策。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使课堂教学能及时融入财税改革前沿动态。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通过"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适配性。毕业生除获取学位证书外,可考取资产评估师、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执业证书。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约10%毕业生考入财政、税务系统公务员岗位,30%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展现出较强的预算编制、税务筹划和绩效评估等实务操作能力,这与专业设置的政府预算管理、国有资产运营等特色课程模块密切相关。
该专业持续深化的教学改革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推动数字化教学转型,开发《中国税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财税案例分析库;二是强化政校合作,与河北省财政厅共建预算绩效评估中心,承担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项目;三是拓展国际视野,开设全英文《比较财政制度》课程,选派教师赴威尼斯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这些创新举措使人才培养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专业建设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