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于2019年获批设立,是浙江省首个聚焦“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省级一流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平台,深度融合地方新能源产业集群,构建了“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化师资团队的配置,形成了覆盖氢能、锂电、光伏等领域的特色培养方向,近两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接近50%,为区域新能源产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新能源产业需求展开,构建了“化学基础+材料工程+器件设计”的立体化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理论电化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化学电源等专业课程,形成从材料合成到器件组装的完整知识链。实践课程依托校内8000平方米实验室和5000万元设备资产,建有电化学实验室、电池封装实验室等特色平台,结合20余家新能源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课堂-实验室-工厂”的三维贯通培养。
师资团队以国际化视野和产业经验为核心竞争力,由挪威工程院院士领衔组建新能源研究所,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杰青、省151人才等高水平人才。91.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级项目13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团队通过海外院士工作站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将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完成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四年学程,采用“学期嵌入式”实践模式。具体路径包括:
- 大一至大二参与化学电源制备等基础实验;
- 大三进入卧龙电气、帕瓦新能源等企业开展生产实习;
- 大四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横向课题研发。近三年学生获得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2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占比62.5%。
就业前景深度契合国家能源转型需求,毕业生在储能材料开发、光伏器件设计、氢能系统集成等领域展现竞争力。2023届就业率100%,47.83%学生进入浙江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等名校深造。职业发展覆盖电力、汽车、医疗等行业,典型岗位包括电池研发工程师(占比35%)、新能源系统设计师(28%)、材料分析工程师(22%)。地方产业政策如《绍兴市能源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比达71.7%,为专业人才创造持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