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以深厚的理论根基与鲜活的育人实践,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该校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学科建设坚持"顶天立地"双维路径——既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又扎根贵州服务"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使其在全国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稳居B等级,长期位列贵州省文科学科首位和全国软科排名前20%。通过"经典·教材·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学校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有学术深度又有现实温度。
在理论建设方面,该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组建五大科研团队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近五年取得显著成果:
-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包括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
- 出版专著40余部于人民出版社等权威机构
- 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这种研究深度为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例如在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结合贵州"黄金十年"发展成就,用学术语言解构理论,用历史事实验证真理。
教学实践中,学校构建起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
- 课堂叙事性教学:通过"课前三分钟"讲述贵州桥梁精神、"天眼"故事
- 基地体验式教学:开发12集《红军长征在贵州》纪录片等红色资源
- 平台情景式教学:原创《黔中师大赋》《天眼之魂》等思政主题话剧
- 网络延展式教学:建设202门省级"金课"和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特别是暑期"三下乡"实践中,学生化身"维修达人""直播带货高手",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这种"行走的思政课"使理论教育具象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
师资培育方面实施"思贤名师"工程,构建三级人才梯队:
- 遴选177名"教学精英""骨干""新锐"
- 培养29名省级"金师"
- 获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省部级荣誉31项通过"双带头人"培育机制,打造出既能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长征精神的赵莹莹老师,又能指导"红色专项"学术竞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这种"马列引领,顶天立地"的育人体系,既筑牢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术根基,又开创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当师生在话剧舞台重现建校历程,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理论所学,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便转化为看得见的精神传承与民生改善,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