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承载着七十余年的学科积淀,是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的标杆。该专业以元素教学法为核心,构建了从原生形态到舞台创作的完整体系,培养了无数精通汉、藏、蒙、维等多元民族舞蹈的表演精英。其教学不仅注重技艺传承,更强调民族审美与文化使命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兼具高水平专业技能与民族文化使命感的舞蹈表演人才。通过表演性组合训练、即兴创作等课程体系,学生需精通各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与舞台表现规律。毕业生既能胜任高水平舞蹈表演,也能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具备在艺术领域持续发展的潜力。课程设置涵盖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等汉族舞蹈,以及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舞蹈,教材资源之丰富居全国之首。
教学模式与理论创新
教学体系以三点一线理论为框架,将原生形态、课堂教学与编创实践纵向贯通。这一理论既保留各民族舞蹈的动态独特性,又提炼出贯穿时空的审美共性,形成学术深度与兼容性兼备的教育范式。例如:
- 元素教学法通过分解舞蹈动作的核心元素,构建系统性训练组合;
- 复合训练将单一技巧发展为综合性表演能力;
- 民乐队伴奏强化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感知。
师资力量与学科建设
学科汇聚了潘志涛、贾美娜、明文军等知名教授,以及高度、赵铁春等中青年学者,形成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教研团队。他们主导的《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等经典剧目,成为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里程碑。学科建设成果显著,2007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8年更斩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
招生选拔注重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双重考核:
- 初试包含剧目片段、技术组合或即兴表演,考察基础表现力;
- 终试通过基本功测试与进阶剧目展示,评估综合潜力。录取时实行文化课自划线基础上的专业排名制,2020年最低控制线为245分(文理同线),确保选拔出既有技艺功底又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生源。
艺术实践与文化影响
专业创作成果丰硕,历年推出的《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主题晚会,以民族化、舞台化的创新表达赢得国际声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教学范本,更承担着抢救传统舞蹈资源的使命,使该专业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创作基地与传播枢纽。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计划等举措,持续输送新生力量至国内外舞台,巩固其在中国舞蹈界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