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民办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凭借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创新的培养模式,成为安徽省职业教育领域的特色标杆。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育人理念,构建了覆盖整车制造、技术研发、运维服务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和1+X证书制度的深度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获得省级“十佳院校”称号,更成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供给源。
专业建设以岗课赛证融通为突破口,课程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展开。核心课程包括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充电系统检修等理论模块,同步设置认识实习、岗位实习等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占比超过50%。学生通过参与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大赛等赛事,在真实项目场景中锤炼故障诊断、电池管理系统调试等关键技能,形成“理论-实训-实战”的闭环能力提升路径。
产教融合机制呈现三维立体化特征:在校内建成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汽车工程产教融合基地等6大实训空间,配备电池性能检测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模拟系统等先进设备;校外与奇瑞汽车、宁德时代等19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培养。2025年与合肥众桩修公司共建的充电桩技术产业学院,创新推出“2+1”学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精准输送。
师资队伍采用双师型结构配置,既包含段佳刚等具有国家级技能大赛指导经验的实战型教师,也聘请张俐教授等具备省部级科研成果的学术带头人。教师团队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开发智能运维算法等产业技术,将科研反哺教学。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使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技术前沿性,学生可接触V2G技术、无线充电系统等最新行业应用。
就业生态呈现多元化辐射特征,毕业生在整车制造领域可担任生产现场管理岗位,在售后市场可发展为充电桩运维工程师,部分优秀人才通过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等中级证书加持,进入电池管理系统研发等高附加值岗位。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87%,合作企业岗位留存率超90%,形成“培养-就业-晋升”的良性人才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