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现代旅游行业需求,以智慧旅游与数字化运营为核心特色,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独特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学科交叉和多元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以下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专业构建了“1253”应用型框架:围绕“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设立酒店数字化运营与旅游策划营销两大方向,形成覆盖综合素养、专业基础、创意策划、数据分析及创新创业的五大课程群。这一模式强调“岗课赛证研创”六位一体融通,通过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与科研创新联动,全面提升学生竞争力。例如,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超120项,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学科交叉与行业前沿融合。核心课程包括旅游文化学、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理论课程,同时开设茶文化、酒店数字化运营等特色模块。其中,《导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7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结合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实现场景化教学。专业还引入华住英才班等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将企业标准嵌入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以“双基地驱动”为特色。校内建有旅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茶艺文化传播室等12个实验室,校外与华住酒店集团、杭州开元森泊等企业共建30余个实践基地。学生通过“三阶段进阶”训练完成能力提升:
- 认知实习:在景区、酒店进行岗位体验;
- 专项实训:参与旅游策划、数字化营销项目;
- 综合实践:进入校企合作专班完成毕业设计。该体系支撑学生在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并孵化出茶馆创业、景区运营等成功案例。
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旅游策划师、研学导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岗位,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部分学生进入蜗牛景区管理集团、河南省文旅商品研发中心等机构,另有20%毕业生考取萨里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研究生。专业还建立文旅商品研发中心,推动学生参与平顶山市文旅产业规划,实现学业与产业深度对接。
师资力量配备凸显“双师双能”结构。专业拥有教授7人、博士34人,双师型教师占比36%,并聘请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等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4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200余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旅游大数据分析》课程直接采用教师承担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课题数据,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系统性设计,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成功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闭环培养生态,为中原地区旅游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数字化思维与战略运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培养模式对同类院校具有显著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