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资班)作为全国首批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融合了工程技术与师范教育的双重特色。该专业以培养“工程师+教师”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工学与教育学交叉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教学素养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其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2023年考研录取率达39%,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标杆性培养项目。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构建了“电气工程+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知识框架。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等核心电气学科,同时融入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这种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电气设备开发等技术能力的同时,系统习得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师范技能。例如,学生需完成电力拖动基础与电气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课程,并同步参与教学能力夏(冬)令营,实现从电路板调试到课堂教案设计的跨领域能力迁移。
培养模式突出“双证书”特色,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及职业资格证。这种机制源于其独特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校内依托湖北省电网智能控制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研训练,校外通过与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第四学年需进入企业完成生产实习答辩,其成果直接纳入学分考核体系。这种“理论-实践-认证”闭环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竞相争夺的“双师型”人才。
实践教学贯穿四年培养周期,形成“认知-实训-创新”三阶递进体系。第一学年通过焊机机器人实训建立工程基础认知,第二学年在虚拟运维实训中模拟电力系统调度,第三学年参与专利培训并申报技术创新成果。最具特色的是第四学年的分阶段企业轮岗:首周在火力发电厂学习电力系统管理,次周深入电气设备生产线实操,最终在高科技企业完成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这种“多场景切换”模式使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超20项。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出口、高位发展”特点。约37%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任教,15%任职于国家电网、电动汽车企业等大型国企,另有30%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数据表明,该专业应届生平均起薪达5900元/月,五年后薪资涨幅突破80%。其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教育”的复合背景——既能在职业院校承担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又可胜任企业电力系统工程师岗位。随着职业教育扩招政策推进,预计未来五年该专业师资缺口将达20万人,就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项目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培养协议,该专业正加速国际化布局。学生可通过交换项目赴芬兰瓦萨大学攻读双学位,或参与中英职教培训班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这种“本土根基+全球视野”的培养路径,使其毕业生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占据先发优势,成为驱动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