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特色,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2年成立以来,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和“双主体”育人机制,持续为IT行业输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工程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下文将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支撑、就业成果及社会评价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采用“2.5+1.5”分段培养模式:前2.5年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后1.5年在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进行实践实训。这种模式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宜春学院—中软国际基地)和省级重点产业学院资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如软件工厂的90余个工位承接实际开发任务。合作企业包括达内科技、慧科教育等头部IT企业,形成“真实工作环境+真实项目压力”的5R培养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前沿技术融合
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方向拓展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等夯实学科基础;
- 核心技能:软件工程概论、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等培养系统开发能力;
- 方向拓展:设置人工智能(含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含Hadoop平台、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三大方向,融入Python、TensorFlow等工具链教学。特别强化项目驱动教学,如《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微服务开发技术》等课程直接对接企业开发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
三、“赛教结合”助力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构建了“竞赛-科研-实践”立体化培养平台:
- 组织学生参与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2项)、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00余项;
- 依托互联网+中医药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平台)开展科研训练,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项,发表论文140余篇,为本科生提供参与前沿研究的机会;
-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孵化出多个商业化项目,如医疗大数据分析系统、智能教育平台等。
四、就业质量与行业认可度双高
软件工程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5%,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06%,平均起薪位居江西省同类专业前列。就业单位涵盖阿里巴巴、中软国际等头部企业,以及地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岗位。部分毕业生通过选调生、国家电网等渠道进入体制内,展现专业培养的多元适配性。香港卫视、江西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其办学成果,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获批进一步凸显专业建设水平。
五、师资与资源保障支撑持续发展
专业现有教授/副教授38人、博士11人,其中江西省“双高工程”人才1人,形成“学术导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队伍。教学设施投入超2000万元,建有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开发中心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并与北京、深圳等地建立20余个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接触最前沿的技术生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