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作为企业战略投资的重要工具,其会计处理贯穿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与处置清算全流程。根据控制类型与核算方法的差异,需分别适用成本法与权益法,并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的规范要求。核心分录需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反映投资关系的经济实质。
一、初始确认阶段的分录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需按账面价值份额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例如甲公司以账面5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取得乙公司60%股权(乙公司净资产账面8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8,00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000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2,000,000(差额)。若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差额计入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A公司以存货(公允1亿元)与现金3000万元收购B公司80%股权,支付中介费2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130,000,000
借:管理费用 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00
贷:银行存款 32,0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00。合并相关中介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后续计量的核心差异
成本法适用于控制型投资,仅在被投资方宣告分红时确认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权益法用于联营/合营企业,需动态调整账面价值:
- 初始成本调整:若投资成本低于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 被投资方盈亏处理:按持股比例确认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盈利)
亏损时反向冲减,直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归零,剩余损失计入长期应收款或预计负债 -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
三、投资转换的特殊处理
权益法转成本法(非同一控制)需合并原账面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权益法账面+新增公允)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银行存款。相关其他综合收益暂不结转,待处置时处理。
成本法转权益法需追溯调整剩余股权:
- 处置部分确认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 剩余股权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前年度)
投资收益(当年)
四、处置清算的关键步骤
全部处置权益法投资需结转其他综合收益与资本公积: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可转损益部分)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若存在不可转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则转入留存收益。
部分处置保留权益法核算时,按比例结转相关科目: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对应比例账面)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比例部分)
贷:投资收益
五、特殊场景的分录要点
超额亏损处理遵循阶梯冲减原则:
- 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
- 冲减长期应收款
- 确认预计负债
- 备查登记未确认损失
股票股利处理仅作备查登记,不进行账务处理。减值计提则需: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该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通过构建初始确认→后续计量→转换处置的全周期核算框架,结合多维度辅助核算(如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可确保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既符合准则要求,又能有效支持投资决策分析。建议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复核可收回金额,及时识别减值迹象,并规范披露重大影响判断依据与损益计算基础。